南和简介
南和县,隶属河北省邢台市,位于邢台市南部,面积405平方公里,人口36.2万,辖3镇5乡,218个村。县城在和阳镇,是邢台市一城五星(城市群)五个卫星城之一,以现代工业、大宗物流为主的城市组团。
南和县始建于西汉时期,隋唐之后与襄国(沙河、邢台),同为邢州(顺德)九县之一。是唐朝名相宋璟、明朝右副都御史朱正色,现代书画家白寿章、演员王宝强等知名人士故里,还是传说的观音之乡。境内有汉墓群、北齐造像碑、隋代澧水石桥碑、白雀庵等名胜古迹。
南和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资源丰富,历史上是传统农业县,有“小江南”和“畿南粮仓”之称,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冀南蔬菜产销基地、苗木培育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位置境域
南和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中南部,北与任县相连,西邻邢东新区、沙河,南与邯郸鸡泽县、永年县搭界;东与平乡县接壤。县城和阳镇,距北京376公里,距石家庄103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4°36′—114°52′,北纬36°55′—37°06′。县境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25公里,近似正方形,总面积405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南和县大地构造属新华夏第二沉降带的中部,是华北沉降区渤海台向斜的一部分。自中石炭世至早二迭世沉积一套先是海陆交互,后是陆相的含煤碎屑岩系。华北陆台自三迭纪以来先后经历了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不同程度的改造,使河北平原产生次一级的隆起和断陷,同时伴生北北东向、北北西向若干组断裂,是地震多发区之一。从中石炭世以来为一套海退式沉积序列。
地层方面,基底缺失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沉积。在中石炭统之上沉积了上石炭统至二迭系的含煤碎屑岩系,而中生代时三迭系和侏罗系处于剥蚀状态。白垩纪以来本区急剧下沉,接受了巨厚的白垩系和新生界沉积。
南和县地处河北平原西南部,太行山山前冲积扇地带,地势平坦开阔,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高程在30.5—50.8米之间,地面坡降度为1/2500。由于河流的淤积、泛滥与改道,局部形成大小不同的洼地,如史召河间洼地、岗上河间洼地,贾宋河畔洼地和西里碟形洼地等微小地貌单元。
气候土壤
南和县属暖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多风,夏季高温高湿,秋季晴朗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温度13℃,其中1月平均气温-2.9℃,极端最低温度为-21.9℃;7月平均气温26.5℃,极端最高温度为41.7℃。无霜期200天左右,年日均气温5℃以上的持续时期为275天。全年日照时数为2461.7小时,5月最多,2月最少。
南和县平均年降水量475.1毫米,年极端降水量最多为842.8毫米,最少为246.9毫米。且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多集中于7、8月,占年降水量的68%;冬季最少,年均16.7毫米,占14%。
南和县境内的土壤共分3个土类,5个亚类,8个土属,27个土种。潮土类占土地总面积的99.3%,其余为水稻土类和风沙土类。5个亚类为潮土、褐化潮土、湿潮土、淹育型水稻土、流动风沙土。潮土是主要土壤,占总面积的92%,其分布主要受河流制约,全县分西部潮湿土区、西部轻壤潮土区、中南部沙壤潮土区、东部轻壤潮土区、东部中壤质潮土区和南部沙质褐化潮土带。褐化潮土主要分布在沙洺河故道,占总面积的5.4%。湿潮土主要分布在西里浅平洼地和贾宋、河郭两乡的杨屯—豆村河旁洼地,占总面积1.6%。水稻土主要分布在贾宋镇西樊屯以东,占总面积的0.16%。流动风沙土主要分布在澧河中上游河漫滩上,占总面积的0.52%。土质方面,壤土占93.8%,沙土占5.5%。
水文河流
南和县河流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境内有顺水河、南澧河、沙洺河、溜垒河4条行洪河道,境内全长68.5公里,流域面积408平方公里,河网密度11公里/平方公里。最大流量890立方米/秒。地表自产水径流量0.12亿立方米,外来客水径流量11.68亿立方米,总径流量1.8亿立方米。其中澧河中游洼地大陆泽滞洪区涉及贾宋、郝桥、史召、三召四个乡镇、60个行政村; 沙洺河与溜垒河为跨市河流,南澧河、顺水河为跨县河流。1980年前,除顺水河外均为季节性河流,至2014年全为季节性河流河流,除雨季外皆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