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农学院简介
扬州大学农学院是我国创立最早的农学系科之一,学院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由我国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建的私立通海农学堂。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南通学院农科、苏南文教学院农教系和江南大学农艺系三部分组成苏北农学院;1971年南京农学院迁扬和苏北农学院合并组建江苏农学院;1992年江苏农学院与其他驻扬的五所高校合并为扬州大学,更名为扬州大学农学院;自1998年以来,为适应合并办学需要和学科建设要求,农学院又历经多次调整,但一直沿用原名称至今。
师资力量
据官网资料显示,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教授23人,副教授2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农业部种植指导专家2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5人,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66人。
荣誉介绍
学院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勇于改革创新,在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院在研科研项目163项,其中863计划、973计划、948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9项,省(部委)级项目50项,在研项目经费达7000多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13项,育成作物新品种6个,申请国家专利8项。不少研究领域或方向的科技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农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国家特别是江苏培养了大批高级农业专门人才,并获得了一大批推动农业科技与生产发展的重要成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居国内领先,享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一级学科博(硕)士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物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境、农业信息化技术、区域农业发展、作物生产装备及其自动化等7个二级学科博(硕)士点和生态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含作物、农村与区域发展2个培养领域);学院设有农学、农村区域发展2个本科专业和农学(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其中农学专业为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扬州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
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发源于1902年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江海农学堂。20世纪60年代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准设立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986年、1994年、2001年相继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控制方向于2005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交叉)学科。1996年后,一直为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对外交流
扬州大学农学院重视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有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荷兰、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科学研究
学院目前承担包括国家“863”、“973”、国家基金等在内的各类课题47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16项,2009—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71项,在研课题总经费1.7亿元,国家级项目经费占70%以上。“十一五”以来,共培育出水稻新品种12个、玉米新品种5个、小(大)麦新品种12个、油菜新品种1个;先后形成了80多项农业科技重要成果,其中“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9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另在《Nature》、《Plant Cell》等国际性重要刊物和《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年均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由我院参与完成的“水稻第4染色体精确测序”成果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此外,还与国际水稻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荷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有关高校建立了广泛而又密切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与科研协作关系。
学院一贯重视走产、学、研、政结合,长期坚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师资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地方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及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研制的“作物叶龄模式”、“作物群体质量栽培”、“作物精确定量栽培”等技术和育成的水稻、小麦、大麦、油菜、玉米等新品种均在我国大面积生产上得到推广与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关农科教三结合的模式得到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充分肯定。其中,标志性成果“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主推核心技术,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江苏省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副省长黄莉新以及科技部、农业部有关主要领导均先后到我院基地视察。由我院实施的黄莉新副省长指挥方——兴化市103.4亩杂交粳稻精确定量栽培攻关田验收亩产达898.9公斤,最高田块亩产达937.2公斤,双双刷新了我国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单产最高纪录,由我院担任技术指导的江苏大中农场于2011年创造出689.9公斤/亩的江苏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进一步扩大了我校影响。此外,我院还被省农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科技培训基地,长期坚持以江苏为主体,辐射上海、安徽等地农垦和司法农场以及绝大多数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培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农业部水稻、小麦、农机专家组指导工作、江苏省高产创建活动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了较好的办学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