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地处吴头楚尾,濒长江,毗皖赣,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县,是明代医圣李时珍、近代文艺理论家胡风、国学大师黄侃的故乡,是闻名遐迩的“教授县”,这里人文资源丰富,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蕲春县第一高级中学(简称“蕲春一中”)正是植根于这片文化沃土之上。
学校创办于1939年,数度迁址、更名,1951年迁至现址——蕲春县漕河镇豁口路126号,1981年定现名,同年定为湖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2009年6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省教育厅联合授牌为“湖北省示范中学”。
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注重内涵发展,与时俱进地确立了“以人为本,致全、致高、致远”的办学理念,依据这一办学理念,学校不断反思探讨新时期教育的价值观、发展观、人才观,将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和谐统一起来,明确了“当德艺双馨教师,育四有创新人才,建优质精品高中,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着眼培养一种精神——创新精神;着手发展两种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着力提高三种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学生目标。围绕两个目标,坚持以“团结、奋进、严谨、求实”为校训,形成了“文明、守纪、开拓、向上”的校风,“严教、细导、重法、创新”的教风和“勤学、精思、惜时、高效”的学风,努力倡导“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勤奋学习的上进精神,团结奋进的协作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蕲春一中人的五种精神。学校一切工作都紧扣办学理念做文章,谋大略,求发展。特别在规范办学行为方面,紧紧围绕办学理念,不断丰富、创新、发展办学理念的外延和内涵,把办学理念内化在师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确立全面育人教育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科学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
办学条件日趋优化。2001年以来,学校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和全力支持下,共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新征土地65亩,使校园总面积达到212亩;新建校舍3.8万平方米,使学校总建筑面积达到7.4万平方米;新建了一个400米的标准田径运动场、8个篮球场和2个羽毛球场,一个15副乒乓台场地和一个老年门球场及室外健身场;用大理石铺设了一个面积达6700多平方米、可容纳万人集会的中心广场,还修建了一个集教学、观赏、休闲于一体的地理园;图书馆现有藏书192997册,有阅览室5间,订有报刊杂志250多种;按国家一类标准装备了18间理化生实验室和生物标本室;微机室、语音室、劳技教室、画室、制图室、体艺教学器材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装备先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建有远程教育接收站,图书借阅、师生购物、进餐全都实行信息化管理,校园网内各类音、视频通过主流媒体技术全部实现数字传输,实现了计算机局域网、多媒体教学网、有线电视网、校园广播网、电话网“五网合一”。如今蕲春一中,大道三纵七横,整洁宽敞;树木掩映,花草飘香,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谐一体,相得益彰;科技大楼、教学大楼、师生公寓楼、师生食堂,错落有致,气势非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致全广场、致高地理园、致远运动场,镶嵌其间,互为一体。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学校现有7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5007人。
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近几年来,学校着眼于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基,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校园文化,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初步形成了“德育为先,全面育人、育全面人”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形成德育活力,深化德育内容,拓宽德育渠道,创新德育方法,注重德育工作常规化、德育工作梯次化、德育工作网络化。从1985年创刊至今,现已编印了近400期的《政教资料》是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不断丰富的活教材,被省、市专家誉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百科全书”。近四年来,学校学生操行评定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0%以上,有150余名学生被省市县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有25名学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学生犯罪率和安全故事率均为零,学校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坚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兴趣特长培养,注重学生科技素质培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坚持开办音乐、美术、摄影、识图、制图、无线电、科技、文学艺术等20多个兴趣小组活动,学生撰写了不少科技小论文,在市县中学生劳技竞赛中,我校多次荣获“学校双优奖”,校“踏浪文学社”,连续六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团”,还荣膺“中国校园文学50强”称号,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4.4%以上,学生身体强壮,心理健康。学校坚持以帮差扶贫为抓手,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转化问题生、关爱留守生、扶助贫困生。校友汪潮涌捐资100万元设立“李时珍奖学基金”,省慈善总会和广东中山市爱兰基金联合会在学校开设了二期“山珀阳光班”,团县委和蕲春上海、东莞同乡会联合在学校开设“扶智班”等措施有力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学校素质教育多次被省市县予以表彰,2006年12月21日,《湖北日报》以《课堂在这里延伸》为题,大篇幅报道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功经验。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几年来,学校突出教学中心工作,强化课程建设,先后制定了《蕲春一中课程改革方案》、《蕲春一中选修课实施方案》,构建了一套新课程体系;探索教学模式,在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等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同时,重点探索实施层序式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状态;突出教育科研,立足科研兴教,科研促教;探索评价机制,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毕业考核合格率为100%,优秀率达38%以上,近三年高考,各批次上线率不断提高,其中本科上线率分别达到83%、85%和93%,连年获黄冈市高中教学质量创新奖、贡献奖和优秀奖。近五年来,学校有1人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并获50万港元全额奖学金;有9人考入清华、北大,另有3人达到清华、北大录取线;有2人夺得黄冈市理科状元,有2人夺得黄冈市文科第二位,学校先后被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湖北大学等授牌为“优质生源基地”。近五年,在各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学校有1979人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级奖励426人次。
师资实力显著增强。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326人,专任教师273人,基本具有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研究生毕业14人,在读3人,在岗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02人。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科结构合理。近几年来,学校极力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狠抓了师德建设工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名师建设工程、青年教师帮扶工程、教师队伍稳定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和创新约束机制、实行定位管理,创新激励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创新评价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创新监督机制、实行阳光管理等“四大创新机制”,逐步打造出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学科配套、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造就了一支“有能力、有实力、有活力、有潜力、有魅力”的“五力”教师队伍。近三年来,学校教师有524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在学术年会上交流,其中有118篇论文获省、市奖励,有132人次获省市优质课奖、优质教案奖,参编教育教学专著和辅导教材50余部;近年来,学校已完成了6个国家和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都以优异成果结题,特别是两个国家级“十五”教科研重点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的研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因组织严密、效果显著,学校被中央教科所总课题组评为“先进实验学校”,有4名教师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目前,学校正在进行“教师的文学素养与语文教学研究”等两个国家级课题和“中学生学习困难的研究”等三个省级教科研课题的研究。学校现有各学科国家级学会会员4人,省市学会会员72人,省市各学科学会会长、理事7人。近几年,先后有7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或模范班主任,79人被评为省市优秀教师,12人被评为市县师德标兵,学校也多次被市县评为师德师风先进单位。
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多年来,蕲春一中坚持教育“三个面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争创省级示范学校为动力,大力优化育人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了“五个结合”的管理新格局,即依法管理与以德管理相结合,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层级管理与合作管理相结合,宏观管理与精细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信息化。全面提高了办学水平。自恢复高考以来,学校共向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6000余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学生优秀文学社团”、“全国高考示范考点”、“广州军区招飞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A级食堂”、“湖北省教改名校”、“湖北省活动课程实验与研究先进单位”、“湖北省教科研50强学校”、“湖北省绿化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五四红旗团委”、“黄冈市最佳文明单位”、“黄冈市教育教学创新奖、育英奖、优秀奖”、“黄冈市综合治理示范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