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政府网
鱼台位于风光旖旎、美丽富饶的微山湖西畔,文化底蕴深厚,是孔子著名弟子、七十二贤之一——闵子骞的故里,是闻名遐迩的孝贤文化发祥地和中国孝贤文化节举办地,素有“鱼米之乡、孝贤故里、滨湖水城”之美誉。
鱼台历史沿革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是东夷太昊部族聚居。在龙山文化遗址中,也可见到先民所创造的早期文化。
西周时期,境内为极国封地。
春秋时期,改置棠邑,属鲁国。公元前718年(隐公五年) 春,鲁隐公到棠邑治所武棠亭观鱼。
战国初期,境内置方与邑,属宋国。公元前286年(楚顷襄王十三年)齐、楚、魏三国联合灭宋,方与邑改属魏。随之楚于县境东部置湖陵邑。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境内置方与、湖凌二县,属薛郡。
西汉,境内置方与、湖凌、囊三县,属山阳郡。
公元59年(东汉永平二年)胡陆(即湖陵)、橐并入东平国。三国时期,方与属曹魏山阳郡。265年(西晋泰始元年),改山阳郡为高平国。东晋改高平国为高平郡,胡陆、方与属之。420年(南朝宋永初元年)胡陆县裁撤,此后境内只方与一县。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属彭城郡。
621年(唐武德四年),属金州。翌年,改金州为戴州,遂属戴州。643年(贞观十七年),戴州废,改属河南道兖州鲁郡。762年(宝应元年),因境内有鲁隐公观鱼台,始改方与为鱼台。
五代十国,后梁时属兖州鲁郡,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属单州。
北宋,属京东西路单州。金属南京路单州。
1235年(蒙古太宗七年),改隶经州。1265年(世祖至元二年),鱼台县并入金乡县,1266年复置。
1368年(明洪武元年)属徐州。1374年,改属济宁府。1385年,降济宁为州,升兖州为府,遂属兖州府。
1724年(清雍正二年),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宁直隶州。1730年,改属兖州府。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复属济宁直隶州。
1946年6月,复建鱼台县国民政府。是年9月,国民政府军占据鱼台,鱼台县复属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48年8月,鱼台全境解放,鱼台县国民政府结束,属冀、鲁、豫区第三专区。1949年8月,属平原省湖西专区。
1952年,平原省撤销,鱼台县改属山东湖西专区。1953年7月,撤销湖西专区,鱼台县改属济宁专区。1956年3月鱼台县并入金乡县。
1964年11月,恢复鱼台县建制命属济宁专区。1978年7月,济宁专区改为济宁地区,鱼台县属济宁地区。1983年10月,济宁地区撤销,原县级济宁市升为省辖地级市,鱼台县属之。至今建置未变。
1995年5月18日,撤销王鲁乡,设立王鲁镇。
1996年8月18日,撤销张黄乡,设立张黄镇(鲁政函民字[1996]43号)。
1998年7月28日,撤销王庙乡,设立王庙镇(鲁政函民字[1998]19号)。
2000年,鱼台县辖6个镇、8个乡。总人口426172人,各乡镇人口: 谷亭镇 75279 清河镇 22491 鱼城镇 39081 王鲁镇 38517 张黄镇 29743 王庙镇 31113 老砦乡 26987 唐马乡 31410 武台乡 24860 石集乡 17318 罗屯乡 28031 李阁乡 204.75 陈楼乡 16579 周堂乡 2428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12月1日,撤销武台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王鲁镇;撤销石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清河镇;撤销周堂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王庙镇;撤销李阁乡、陈楼乡,合并设立李阁镇,镇人民政府驻原李阁乡人民政府驻地(鲁政函民字[2000]68号)。
2010年,撤销谷亭镇,设立谷亭、滨湖2个街道;撤销老砦乡、唐马乡,设立老砦镇、唐马镇。
鱼台风土人情
方言文化
鱼台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区的中原官话.就山东方言的范围来说,属山东方言西区的西鲁方言片。
语音方面,中古清音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北京话开口呼零声母字"爱袄欧"等读 声母。除老砦外全县不分ts,ts"资=支;u,y 两个韵母的字儿化以后多数分别变成uer,yer,如"小猪儿=小锥儿,小-鱼儿=小云儿 。普通话复韵母ai(uai)au(iau),鱼台是单韵母ε(iε);普通话的an(uan yan),en(in un yn)韵母,鱼台是鼻化韵 ā(iā u ā)ē(iēaēyē) f v 两个声母可以拼 i 韵母,如"飞 fi 213","肥fi 42" ,"味vi 312"等等。
词汇方面有不少特有的词语,如"城海子(护城河),杆草(谷杆儿),光光蜓(蜻蜓),姐了猴儿(蝉的幼虫),盖体(被子),二古眼(把戏,杂技),褯子(尿布)"等.语法方面,有比较丰富的"子"尾词,动词后缀和表示程度的附加成分;助词"了"可以表示可能,还可以表示提醒;用"一看","一停"这种形式表示短态;用"强似"(好似)"不跟"表示比较;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格式,如"知不道","家来","家去","家走","很腰痛","弄完再"等等。
婚嫁习俗
建国前,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有一套繁文缛节。民国年间,男女十多岁,父母即为之托媒提亲.要求门当户对,年龄相当,生肖相合.经双方父母同意,便相约吉期通启.媒人先向女方传启,由男方备拜盒,装柬贴,艾蒿,麦麸,钗环首饰(即彩礼),女方将彩礼收下,谓之"纳彩",换上文房四宝,食盐和另一份柬帖,再由媒人持向男方此即正式婚约。
迎娶前,男方先向女方索取生辰八字,得庚辰后始择定婚期,下鸿启,俗称"大书".娶亲前一日下午新郎要拜祖莹,拜四邻。晚上,新人的兄长要在新房住宿,俗称"滚床"。
女子出嫁要减食三日.迎娶分"大娶","小娶"."小娶"抬一乘花轿;"大娶"抬两乘花轿,喇叭号筒,旗锣伞扇,车马人夫前往女家。路途远的,新郎前一天去女家,叫"头天过轿"。新娘穿"催妆衣",顶"蒙头红",由兄长用椅子抬送上轿.男家派两名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作"娶女客".另备食盒一具,盒礼必备猪肉(叫离娘肉)一块,盒上缚一只活公鸡.女家将猪肉割成两块留下一块,并将公鸡换成母鸡.也派两名中年妇女作"送女客",还要有二名男子送轿,俗称"送山的",一般由新娘近支叔,兄充任。花轿抬到男方门前,由新郎兄长2人持谷草一把在轿前点燃,绕轿一周,这叫"燎轿"。然后,一少女把成部书籍(书中夹两棵连根葱)交给新娘,另一少女将麦麸撒在新娘身上,遂把新娘拉下轿来,此谓"接轿"。新娘下轿足履草席坐入椅中,由新郎族兄2人在鞭炮声中抬进天井院中。
天地桌上摆放香炉,烛台,铜镜,机杼和斗,斗里盛满谷物并插上一杆秤.司仪赞礼,兄嫂领拜,新人行叩拜礼,叫"拜天地".拜毕,新郎,新娘入洞房,喝"交心酒".新郎退出.嫂子给新娘脱去"催妆衣",用秤杆挑去"蒙头红",让其按规定方向端坐床上,这叫"坐帐".嫂子们口念歌谣将粟子,红枣和花生向床上撒去,名为"撒帐".新郎进入洞房与新娘同拜"床公床母".随后,新娘打开衣柜,新郎把手往柜里一伸,随即退出,这叫"抄柜".夜深人静,新郎复入洞房,新娘双手挣布袋,新郎端斗倒谷物,名为"倒斗".此外还有"上拜","吃团圆面"许多礼数.婚后三日,新娘拜过祖茔,四邻之后,与新郎同回娘家,当天转回,叫"回门"。60年代后改为"接二还三".1950年贯彻《婚姻法》以来,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男女至婚龄须经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即为合法夫妻,旧时的繁礼缛节逐渐去除。
丧葬习俗
鱼台属孔孟之乡,旧时丧葬习俗较为繁琐。老人病危,移于正房明间灵床之上,子女为之穿寿衣.咽气后,口放"噙口鱼",身覆"蒙脸纸",袖藏"打狗饼",苘束双袖双脚,燃"长命灯",置"倒头面",然后烧"纸搭子",长子(或长子孙)出门喊路,举哀燃纸钱,继之执事人用白纸条封门,按男左女右竖"摇钱树"于门侧.叩请尊长议丧事,遂向亲友下讣闻,出嫁闺女回家讨孝,并准备"社耗"(扎纸人,纸马等),孝子孝眷身着丧服,手持哀杖,男左女右跪于灵侧。
清迄民国,境内富户多出"大殡".贫家出殡则薄棺简葬,甚至用芦席裹尸入土.一般人家,兴"三天盛殓四天埋".第三天"启门",上午如双丧先"迎神",单丧先"盛殓".孝眷给死者净面,整容,照镜,脚后"裁麻","植花",棺内撒五谷杂粮,然后至亲瞻仰遗容,称"看殓".看殓后开吊.下午设"堂奠".晚间,设奠称"辞灵",随即"送行"鼓乐前导.执事人抬灵牌,撒"路灯",长子擎"摇钱树"也叫"纸胡同".众孝子,孝眷持香依序随行,并念叨"明光大道向西南""摇钱树上查扁食".行至村头,将纸胡同连同纸轿(女),纸马(男)之类一起烧掉.第四天上午祭灵,众孝子哭拜,亲友依序行叩拜礼.午晏后烧"起灵纸",随盖棺引叩"发引",将棺移于门外丧架,棺起,长子(或长子孙)"摔老盆",执引魂幡于棺前边退边哭拜.途中再行祭奠叫"路奠".至墓地,行"下葬礼"棺入圹穴.调整方位由长子(或长子孙)埋第一锨土,众人筑坟,引魂幡插于坟前.如安新茔,下葬时,放一弓一箭一瓦于棺上.翌日,众孝子到墓地添土,叫"圆坟".随后到四邻,近村挨家叩头,叫"谢金纸".第七天,除去孝衣.常服忌红绿色,穿白鞋,扎白带,帽沿白边,谓之"持服".持服期限:斩衰3年,齐衰1年,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缌麻3个月.丧葬过后,每七天为一祭期,至期烧纸祭奠.到"七七"为止。此后.百日,周年再祭.现行葬俗,日趋薄棺简葬,改棺椁为骨灰盒,改戴白孝为佩黑纱,改祭奠为开追悼会,改扎纸人,纸马为扎花圈。
建国后,出大殡者绝迹.1976年,全县推行火葬(少数民族除外)。80年代以来,多为三天盛殓四天殡,出殡时,将骨灰盒放入水泥棺或石棺深埋,一般不筑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