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概况
鹿城区地处浙江省东南部,是温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鹿城始建于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相传筑城时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名鹿城。鹿城自古商贾云集,素有“东瓯名镇”之称,南宋时期诗人杨蟠就有“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的诗句。鹿城依山面江,城中有山有水,享有“江城如画”的美誉。
鹿城区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足量,雨水充沛。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7.6℃,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全年平均气温18℃,极端气温最高41.3℃,最低-4.5℃。无霜期约280天,年降水量1100~2200毫米。温和湿润的气候,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鹿城区地处东南沿海,地形地貌多为平原、山地、丘陵、滩涂、岛屿等,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击、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华盖山:遥望山形如华盖,面积9.13公顷,海拔56.8米,位于鹿城区东面。
海坛山:俗称上岸山,濒临瓯江,南与华盖山相望,海拔32.5米,面积6.57公顷。
积谷山:积谷山位于中山公园内,面积0.92公顷,海拔38.7米。
郭公山:郭公山位于鹿城区西北隅,原名西郭山。据传东晋郭骥曾登临此山察看地形,选址建城,改称郭公山。面积7.5公顷,海拔17.2米。
松台山:松台山海拔39米,面积4.23公顷。山上苍松林立,顶平如松。唐元和中建有净光宝塔,又称净光山。
巽 山:巽山旧名宸暨山,海拔38.4米,面积1.35公顷,位于鹿城区东南隅。
翠微山:翠微山名担水山,海拔57米,面积27.5公顷。以山色苍翠幽微而得名。
西 山:西山一名瓯浦山,又名金丹山,山峦起伏,层峰叠嶂,包括雪山,锦山,弥陀山,莲花心,外营盘山,底营盘山,总面积225.9公顷,海拔173米。
杨府山:杨府山别名瞿屿山,独峙江滨。面积37公顷,海拔139.8米。
瓯江从鹿城经过
瓯江为浙江省第二大江,它位于浙江南部,古名慎江,曾名永嘉江、温江。流域总的地势是 西南高、东北低。瓯江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的百山祖锅帽尖。西北流称梅溪,至李 家圩左纳八都溪后称龙泉溪,流经龙泉县后左纳大贵溪,进入紧水滩、石塘两水库,东北流 经玉溪水库,至大港头,左纳松阴溪后称大溪。至四都左汇宣平溪,至黄渡左纳小安溪,至 古城左纳好溪后,折东南流至青田县船寮左纳船寮溪,至湖边右纳小溪,之后始称瓯江。经青 田至温州市江心屿,水分南北二江,楠溪江从左岸汇入,其下游江心有七都岛分隔为两支,至 龙湾汇合后东流,又有灵昆岛分隔为两汊,北汊经七里黄华、岐头注入温州湾,南汊经兰田 码头注入温州湾,流域面积18 100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黄华岐头全长384公里,落差1 300米, 平均坡降3.4‰。
瓯江上中游干支流均为山丘地区,河谷下切很深,两岸地形陡峻,纵向底坡较大,使部分河 段河床受到强烈冲刷,还导致部分河段河床抬高。除沿江有狭长小台地 外,还有龙泉、碧湖 、丽水三片盆地。河床多险滩浅滩,下游温州市以下河宽达1.2~2.4公里。自温溪以下至 河 口段为感潮河段,瓯江河口是我国强潮河口之一,潮汐性质为规则半日潮,河口内龙湾潮差 平均为4.52米,最大曾达7.17米。流域内有耕地199万亩,其中水田176万亩,旱地23万亩 ,居住人口469万。
瓯江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7.7℃,面临东海,常遭台风暴雨海潮袭击,降雨强度大,多年平均降水量1745.8毫米。流域西南部是浙江暴雨区之一,水旱灾害严重。东部平原水网地带地势低洼,常遭洪涝渍害。瓯江治理开发始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当时在好溪上游建古方塘,至今已有1760年历史,但在新中国成立前流域内没有一座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很低。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现瓯江流域已建成大小水库288座,其中库容1 000万立 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库21座。水库山塘塘河总蓄水能力22亿立方米。还有堰坝1.7万余条, 年引水量1.9亿立方米。建排灌站6 400多处,装机5万余千瓦。建江堤海塘1 100多公里,水闸236座。大量的水利设施灌溉和保护200多万亩农田及温州、丽水、云和、龙泉、缙云、青田 等城镇,效益显著。
瓯江年均径流总量202.7亿立方米(最大308.5亿,最小92.8亿),水力理论蕴藏 量19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70万千瓦,年发电量54亿千瓦时,还有68.5万千瓦的潮汐 能资源,均未能很好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 前夕只有遂昌龙潭、云和瓦窑两座小水电站,装机共72千瓦。新中国成立后,水力资源得到大力开发。在50年代后期建成一批小型水电站,60~70年代又 建成一大批小型骨干水电站,70年代以来贯彻小水电“自建、自用、自管”方针,小水电建 设得到蓬勃发展。1983年12月地处瓯江上中游的庆元、龙泉、云和、景宁、武义、缙云等县 被列入全国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之中。农村电气化大大促进了工农业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