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介绍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创建于1956年,是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为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钱学森、钱伟长为第一任正、副所长;郭永怀副所长曾长期主持工作;继任所长为郑哲敏、薛明伦、洪友士,现任所长樊菁。
力学所规模
力学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力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69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4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力学所加强空天、海洋、环境、能源与交通等重要领域的科学创新和高新技术集成,以“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海洋工程、环境、能源与交通中的重大力学问题,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等”为主攻方向,力争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力学所现设有5个实验室作为基本单元实体。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主要从事纳米/微米尺度、纳/微系统、跨尺度关联和复杂流动的非线性力学理论和应用研究;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以解决高超声速科学技术中的关键基础研究为目标,在高温气体动力学领域开展相关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方面的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国家微重力实验室(NML)主要从事在微重力条件下流体物理、燃烧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力学与纳米生物技术等研究;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LMFS),紧密结合我国海洋工程、环境工程和交通工程等应用领域的重大需求,以力学多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基础,发展流固耦合系统力学理论,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系统配套的耦合实验平台和数值模拟技术。先进制造工艺力学重点实验室(MAM),在空天飞行、先进交通、装备制造等新的发展需求方面,着力于力学机理的新探索和关键性能可控机制的新发现,开展高性能制造核心工艺技术和复杂飞行控制的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和工程集成创新。
力学所宗旨
中国科学院依托力学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高超声速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先进轨道交通力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工程中心等非法人单元,以充分发挥力学学科在相关领域的总体和牵头作用。
根据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与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力学所自主部署了若干个跨学科跨部门的科技中心,如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材料与力学研究中心等。
此外,为加强研究所与产业部门的合作与发展,力学所与企业联合成立了冲击动力学工程研究中心、发动机科学与工程联合实验室等。
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依托中国力学学会筹建,2010年9月被IUTAM正式批准成为其关联所属组织,是该组织在亚太地区唯一的“国际力学中心”,北京国际力学中心设立在力学所。
力学所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以自主创新为主,建设了微/跨尺度力学公共实验研究系统、高超声速高温气体动力学实验技术系统、微重力科技实验技术系统、海洋工程与环境力学综合实验技术系统以及计算力学平台等,构建了系统配套的技术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