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西南部,东经116°40′52″-117°21′39″、北纬31°30′22″-32°00′21″。东连合肥市郊区,隔巢湖与巢湖市相望;西与六安市接壤;南沿丰乐河与舒城县、庐江县为邻;北抵寿县、长丰县。
肥西1948年建县。素有“淮军故里、改革首县、花木之乡、巢湖明珠”之美誉。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省文化先进县、全省教育强县、全省平安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十佳环境优美县、全省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区位优势明显。处于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地带,与合肥滨湖新城、高新区、经开区、科学城和政务文化新区无缝对接,是合肥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交通便捷,合九、宁西、合武铁路,合宁、合芜、合界高速和206、312国道穿境而过,建设中的1000吨级派河航道经巢湖可通江达海。
自然环境优美。东依全国五大淡水名湖——巢湖,南拥千年水乡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村镇——三河镇,中有国家森林公园、“庐阳第一名山”——紫蓬山。全县拥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14个,其中三河镇、紫蓬山、肥西老母鸡家园均为国家4A级景区,省、市星级农家乐49家。县城上派紧临中国中部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三岗,四季花木葱笼,四水婉转环绕,是一座宜商宜居的现代化滨水园林城市。
文化积淀厚重。境内有舒王墩汉墓园、太平天国“三河大捷”古战场、清代淮军将领庄园圩堡群等重要遗址,是清代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故乡和现代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客居地。山南镇小井庄是中国农村改革——包产到户的发源地。
产业体系完备。形成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化工塑胶、生物医药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其中家电、汽车产业年产值已突破200亿元;形成苗木花卉、畜禽、水产、蔬菜园艺、蚕桑、花生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三岗苗木、巢湖银鱼、肥西老母鸡、皖中花生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
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在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奋力赶超,闯出了一条符合肥西实际的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之路,2008-2012年,综合实力连续5年位居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一类县前两名,2009-2013年,连续5年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并位居第86位。
2014年,初步核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8.8亿元,同比增长11.1%。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161.4亿元,增加值277.6亿元,同比增长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1.1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工业投资238.5亿元,同比增长3.8%;财政收入55.8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1亿元,同比增长19.3%;招商到位省外资金245.6亿元、同比增长16.9%,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同比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3亿元,同比增长16.1%;进出口总额1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4.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61元,同比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70元,同比增长12.4%。今年一季度,完成规上工业产值307亿元,增加值73亿元,同比增长1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亿元、同比下降7.1%,其中工业投资45.3亿元、同比下降0.1%;财政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3亿元,同比下降0.1%;招商到位省外资金69.5亿元、同比增长11.7%,实际利用外资5066万美元、同比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同比增长19.9%。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在高位平稳运行。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高位运行,全县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高位运行,全县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安徽发展大有可为的黄金时期,是合肥开启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的崭新时代,也是肥西跨越争先的关键阶段。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以及市委、市政府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推进“新跨越、进十强”的战略部署,紧扣“全市科学发展主战场、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全国科学发展模范县”目标定位,坚持“加快发展、统筹发展、融合发展、转型发展”不动摇,着力推进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效能建设、环境建设,狠抓执行力,强化公信力,提升发展力,全面开创肥西科学发展、跨越赶超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