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古称“河东”,2000年撤地设市。全市辖1区2市10县5个省级开发区、149个乡(镇、办事处)、3196个建制村。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2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4.3万人,占58.6%。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4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2.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7.5亿美元,财政总收入91.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98元。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运城是山西的南大门,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承接环渤海经济圈,毗邻关天经济区,是山西向东向西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境内南同蒲铁路纵贯南北,侯西铁路横亘东西,正在实施的大西客运专线、蒙西至华中铁路运城段、侯西铁路扩能改造等工程完工后,铁路总里程将达到600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9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8公里/百平方公里。运城机场目前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太原等22条航线23个城市,年输送旅客能力达到150万人次。全市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立体化交通网络。
历史悠久,人文富集。运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垣曲县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把人类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芮城县的西侯渡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考古界发现的人类最早用火的实证。132平方公里的运城盐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优美传说都发生在这里;春秋商人猗顿、三国名将关羽、初唐诗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史学大家司马光、戏曲名家关汉卿等文武俊秀都是这里人。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形成了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盐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旅游景点1600余处,其中国保90处、省保57处。驰名中外的有解州关帝庙、永济鹳雀楼、芮城永乐宫、永济普救寺、万荣后土祠、运城盐湖以及舜帝陵、司马光墓、黄河大铁牛、李家大院等。2013年关帝圣像赴台巡游21天,纵贯宝岛14个县市160余座庙宇,盛况空前,让台湾人民进一步了解运城,最近来旅游和拜关公的人数大增。
矿产丰富,产业多元。目前已发现的矿产有60余种,30余种开发利用。其中,镁盐和白云岩是我市的优势矿种,铜矿和玻璃石英砂岩储量分别占全省的95%、67%,铝、金、银、锌、钴等矿产储量在山西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运城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原材料工业基础良好,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精铜、炭黑等产能分别达到230万吨、80万吨、57万吨、5万吨和40万吨,在全省占有较大份额。近年来,不断加快工业新型化步伐,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铝镁深加工、农产品加工、医药、新型化工等主导产业,运城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小麦、棉花和苹果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9.5%、90%和70%,是山西的麦棉基地、果业基地。
教育发达,人力充足。运城自古有崇教尚学的传统,基础教育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康杰中学、运城中学等一批名牌学校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929所,在校生104万人。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功能不断增强。共有高等职业院校7所,各类中等职业院校65所,在校生6万余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共有高等院校6所,在校生近3万人。运城正在努力打造黄河金三角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各类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政策集聚,市场广阔。山西综改试验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中原经济区三大“国字号”品牌集中我市,我们将争取在机制体制、项目布局、人才引进、资金扶持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黄河金三角地区共辖47个县(市、区),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00万,市场潜力大、空间大,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崛起、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前景广阔。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中国金融生态示范城市”、“改革开放30周年最受关注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抢抓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中原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文化旅游产业“五大战略重点”,坚持强化党的领导、强化改革开放、强化社会管理,大力推行“核心在转型、重点在项目,关键在领导、根本在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快建设美丽河东、大美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