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简介
宝应地处江苏承南启北、中心节点区域,与泰州、盐城、淮安市交界,辖14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有机农业开发区,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人口92万。境内河湖密布,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地,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荷藕之乡、中国慈姑之乡。近年来还先后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42亿元,可比价增长12.4%;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6.60亿元,增长1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72亿元,增长14.5%。
宝应境域置县已有2200余年。新石器时代,宝应地域已有人类活动。春秋时,宝应地域属吴。战国时,吴亡属越,后越亡属楚。至战国末期,楚为秦并,此地属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东阳县。治所设东阳城,位于云山南麓,即今盱眙县东阳镇北。遗城尚存,土城垣大部清晰可见。隋开皇初始定名为安宜县,境域始相对稳定。县境东临射阳湖,湖由安宜、山阳、盐城县分治;西达云山、山与盱眙县分治;北至黄浦及白马湖北,与山阳县交界;南至津湖,与高邮县为界。治所设平安故城,时易名安宜城。梁、北齐、陈、北周时阳平郡、东莞郡均治于此。隋末,安宜城为杜伏威屠毁,废址后又沦于湖中。唐初,安宜县治所北迁于白田,即今县治宝应城所在地老城区。唐上元三年(762年),县境获“定国之宝”,肃宗诏书,将安宜县易名为宝应县,一直沿称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