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于2008年6月成立。学院建设以立足南海,面向国家和地方在海洋科学的深海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近岸海洋工程与环境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围绕资源与环境、资源与发展二大主题,重点开展我国深海生物功能基因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海洋地质矿产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工程、海洋监测和海洋矿产资源基础与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中山大学建校之初即开展了海洋科学研究。早在1924年,费鸿年教授就开展了南海近岸渔业资源调查研究。1928年,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沈鹏飞担任领队,地质学教授朱庭祜先生主持,一行16人乘海瑞号军舰前往西沙进行实地调查。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地质学家前往西沙进行科学考察。发表了西沙群岛生物资源论文,随后,西沙群岛被国民政治列为中山大学海洋实习基地。
近几十年来,以林浩然院士为首的水生生物学科在海洋养殖动物繁殖与生长、营养与饲料、病害控制与生态养殖等领域取得了瞩目成绩,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并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已故有机化学龙康候先生是中国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曾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国际海洋天然产物Gorden会议作大会报告,其摘要刊登在《Science》上,获得极高的评级。此外,中山大学也是全国最早开辟河口海岸过程与工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和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等学科领域的单位之一,与国际发展基本同步,并已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中山大学一直重视海洋学科的发展,黄达人老校长提出“中山大学高举海洋大旗”,并于2008年6月正式成立了海洋学院,2016年5月更名为海洋科学学院。
除了海洋科学学院以外,中山大学涉海学院包括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大气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中山医学院、药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际金融学院、历史系、岭南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等;在科技领域建有南海海洋生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河口水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广东省海洋资源与近岸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土木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生经济动力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动力与结构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海岸与岛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水环境遥感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海洋生物质化工原料及其功能化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热带海洋动态防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河口水利工程实验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功能分子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人文社科领域建有“一带一路”研究院、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共建海洋经济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拥有涉海科研人员1000多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00多人,科研实力雄厚,文化传承创新活跃,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