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科学技术部简介
深圳大学科学技术部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努力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对象、以学术影响和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研水平评价模式。科学技术部始终围绕“组大团队、搭大平台、拿大项目、出大成果、促产学研”这一中心工作,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科技项目申报、立项与管理,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学术团队建设,高端学术交流,博士后培养管理等方面,务实高效,开拓创新,成效显著。
科技经费大幅增长。2015年,我校科技相关总经费较上一年度快速增长,达5.6亿元,创历史新高。科学研究贴近社会需求,横向项目和经费不断增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数量和经费不断攀升。立项数由2009年的51项增至2015年的209项,较2014年增长44%;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同经费9630万元;项目数排名大幅提升,全国第三十名、广东第三名,近三年立项数全国排名分别为第七十七、第五十、第三十名,连续两年名次提升超过20位。
重大项目屡有新突破,承接能力渐强。近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2014年,2000万元)、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1项(2013年、2014年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2014、2015年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专项2项(2014年)、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6项(2015年5项)、973课题4项(2015年3项)、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2013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1项(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4项(2014、2015年各2项、)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2014年)、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2项(2013年)。2015年首获省级创新团队项目,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陈雪梅院士领衔的“重要经济作物性状改良创新团队”成功入选“珠江人才计划”引进第五批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资助经费2000万元。
产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科技成果。首次采用与国际上不同的方法自行研制的关键器件“X射线相位光栅”能获得高质量的X射线相衬图像,为癌症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使中国成为既日本和瑞士之后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其中关键技术属于国内领先、国际首创。成功研制的中国首台基于国产“龙芯3B”八核处理器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90”体积小、功耗小、造价低,关键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为高性能计算机国产化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李清泉教授主持的“道路路面动态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邢锋教授主持的项目“大掺量工业废渣混凝土高性能化活性激发与协同调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4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二等奖)。201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6项,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6项,其中李景镇教授获市长奖。李清泉教授的项目“复杂动态交通环境下网络导航与物流配送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3年度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邢锋教授团队的项目“高性能混凝土内禀性调控与适应性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教育部2013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明仲教授牵头的项目“云数据交换与服务调度平台及应用”获201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高质量论文总量连年上升,SCI收录论文由2009年的235篇增至2015年的1116篇。2015年,光电工程学院王义平教授团队在高灵敏度应变传感器的制备及应变传感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其论文《High-sensitivity strain sensor based on in-fiber rectangular air bubble》在Nature出版集团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影响因子:5.078)上发表;袁小聪教授课题组在光学旋涡大容量光通信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其研究成果《Massive Individual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Channels for Multiplexing Enabled by Dammann Gratings》在Nature出版集团旗下的光学领域权威刊物《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发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汪国平教授课题组的2篇论文《Hiding scattering layers for noninvasive imaging of hidden objects》和《Directionally hiding objects and creating illusions above a carpet-like device by reflection holography》均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上。2014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阮双琛教授课题组的2篇论文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光电工程学院袁小聪教授课题组的论文在国际纳米科学技术领域权威刊物《Nano Letters》发表,屈军乐教授研究小组的论文在光子学领域顶级刊物《Nature Photonics》发表;医学部管又飞教授课题组的1项成果发表于肝脏疾病研究的一流专业期刊Hepatology(IF=12.003)、2篇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上。2013年,光电工程学院袁小聪教授团队的2篇论文分别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tific Reports》;第一附属医院蔡志明教授团队的论文分别在《Nature Genetics》和全球排名第一的泌尿领域科学出版物《European Urology》上发表。
搭建了一批符合地方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研究特色鲜明的一流重点科研平台。尤其是近两年,重点科技平台建设进展迅速,国家级重点平台有新突破。2014年组建9个重点科研平台,2015年组建11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个(医学合成生物学应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级5个、市级5个。至此,市级以上重点平台达69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部级23个、市级43个。
协同创新工作持续推进。2013年,与深圳市南山区政府合作建成深圳大学南山工业技术研院并正式运作,与深圳市地铁集团合作建设深圳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与龙岗区政府合作筹建深圳大学龙岗创新创业中心;2014年,由深圳大学牵头组建的粤港大数据信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广东省“2011”国家协同创新培育项目,组建深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光电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博士后工作发展迅速。1997年,设立深圳大学高新技术企业分站; 2006年,获得博士点授权; 2007年,破格申报、获批设立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填补了深圳没有博士后流动站和华南地区没有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的空白;2012年,设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至此,我校现有三个博士后流动站和一个博士后工作站。2012年,出台《深圳大学加强博士后培养工作管理办法》,大幅度提高博士后待遇,为博士后工作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14年共招收理工科博士后98名,在站165名,进站、在站博士后均是上一年度的2倍。自2005年以来,我校共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98项,其中一等资助18项,二等资助71项,特别资助9项。2014年我校共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共44项,是2011年的8倍、2013年的2倍。2014年在站博士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占当年全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量的1/6。博士后已成为我校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
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工作稳步推进。近六届高交会共有303个项目参展,达成合同金额1.8亿元,部分技术实现产业化。深圳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被评为第五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实现技术转化一条龙服务。建立成果孵化基地-深圳大学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并正式运作。一个面向市场的集科技研发、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科技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大平台,将有助于我校建立一个从校内孵化到校外转化的完整的科技服务链条,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2008-2012年,我校专利申请数为901项,授权数为454项;2014年,专利申请数为293项,授权数为147项。申请数是2010年的2倍,授权数是2010年的3.6倍,激励机制后续效应明显。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越办越好,影响力持续增强。学报现是英国《科学文摘》(INSPEC)、荷兰Elsevier《Scopus》、美国《化学文摘》、德国《数学文摘》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源期刊。在全国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类67种期刊中核心影响因子排列第二。2013年影响因子为0.950,五年影响因子为1.037,在全国403种大学学报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13位。在2013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评选活动中,学报网站获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奖,这是继2011年首届评选后学报再次获此殊荣。网站点击次数达771万次,居全国高校学报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