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简介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于1978年6月,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武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时任所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李达。首任党委书记密加凡、院长许道琦,现任党组书记张忠家、院长宋亚平。
现设有11个研究所、2个科辅单位、7个职能处室、1个直属中心,在职人员215人,离退休人员140人。拥有首届“荆楚社科名家”1人,中组部直接联系的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
建院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创新理论,服务决策,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努力建设现代新型智库,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老工业基地改造、国企改革、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省域经济中心“一主两副”、“两型”社会综改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对策研究报告,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和采纳;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培植科研品牌和核心竞争力。1978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5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05项、省科技攻关项目32项,出版著作758部,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理论文章共计1540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达141项。其中,《中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释疑》等5项成果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楚学文库》等著作获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图书奖。《江汉论坛》创刊50多年来,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核心刊物,连续两届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刊”,并被评为首届湖北省出版政府奖,2012年被国家社科基金办列入全国首批资助的100种学术期刊;积极开展理论宣讲,竭诚为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大力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努力为社会培养社科人才。现有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七个硕士点,共为社会培养硕士研究生700余人。经过50多年的辛勤耕耘和创新发展,已逐步建设成为多学科、多功能、信息化、开放型的全省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机构,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一是有明确的科研定位
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改革兴院、制度治院的办院方针,认真履行专门智库、理论阵地、学术殿堂、人才基地的社科功能,以打造新型智库、建设全国一流的地方社科院为奋斗目标,努力建设省委、省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二是形成了一些优长学科
现有研究所涉及到10个一级学科、20多个二级学科。主要特色及优长学科有: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楚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
三是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出版了《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毛泽东治国方略》、《党建工程研究》、《邓小平理论新探》、《正道中国——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等。在哲学方面,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社会组织论》、《社会机制论》、《信息论概论》、《哲学的应用与改革》、《晚周礼的文质论》等。在政治学方面,出版了《中国地方国家机构概要》、《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地方政府原理》、《咸安政改》、《湖北农村新政的深度解读》、《党史论谈》、《党史新得》、《党内法制与反腐倡廉》、《红旗漫卷》、《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等。在法学方面,出版了《科技进步法学概论》、《行政案例精析》、《行政法治》等。在社会学方面,出版了《社会关系论》、《交际社会学》、《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现代职业分类概论》、《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等。在经济学方面,出版了《土壤经济原理》、《市场经济模式概况》、《发展经济学新探》、《政府经济学》、《湖北老区脱贫模式研究》、《特色经济论》、《绿色革命之路》、《中国改革与农业发展》、《水体经济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大国农业论》、《流域经济学》、《世纪初的美国经济》、《湖北发展蓝皮书》(系列)、《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系列)、《三农中国》、《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等。在文学方面,出版了《楚风补校注》、《屈骚艺术研究》、《巴楚文化源流》等。在史学方面,出版了《楚文化史》、《荆楚文化志》、《楚学文库》、《世纪楚学》、《楚学论丛》、《先秦艺术史》、《中国家族制度史》、《中国大革命史》、《湖北新民主革命史》、《湖北历史文化论集》、《辛亥革命前后的湖北经济与社会》、《招商局与湖北》等。在图书情报学方面,出版了《信息接受论》、《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特殊性研究》等。
四是推出了一系列应用研究成果
继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城市圈战略建议,参与了《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编制的全过程;提出了以“1+8城市圈”为主体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议;提出了省域经济“一主两副”战略构想;开展了中部崛起“支点战略”、湖北“十二五”发展思路和有关行业规划研究;围绕湖北跨越式发展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湖北名牌战略、湖北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谐社区建设模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荆门农谷、荆州“壮腰”工程、鄂州统筹城乡试验区、武汉新港等省委、省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对策建议。近五年,共完成省领导圈批或交办课题143项,获省委调研报告奖13项、省政府发展研究奖7项。形成了《要文摘报》、经济形势分析、《蓝皮书》、《年度报告》、《三农中国》等应用研究品牌。编辑出版蓝皮书21部,黄皮书3部,出版《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4部。
五是加强了人才建设
改革人才选拔制度,推行新进人员招考制、岗位分配双向选择制、中层领导竞争上岗制。实施博士资助计划,出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库”,开展“李达青年学术成果奖”评选活动,遴选青年学术骨干。选派年轻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设立所长助理,不拘一格培养使用年轻干部。截止目前,科研系列共有研究员28人,副研究员21人,中级职称39人,初级职称26人;共有博士29人,硕士62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的43%,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的56%,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全院职工总数的56%。
六是坚持开门办院
现有市(州)分院7家,县(市)研究所9个。与中国社科院、有关兄弟社科院多次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西伯利亚所,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等国外学术组织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