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简介
榆树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北纬44°30′57″~45°15′02″,东经126°01′44″~127°05′09″,座落在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上,处于长春、吉林、哈尔滨三市构成的三角区中心,东及东北与黑龙江省五常市、北及西北与黑龙江省双城市以拉林河为界;西与扶余市接壤;西南与九台市、德惠市隔江相望;南及东南与舒兰市毗邻。市境南北、东西距离均为85公里,周长345公里。幅员4712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榆树市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万年前即有原始人群生息繁衍。西汉时,榆树属秽貊族夫余国。东汉时先隶于元菟郡,后归辽东郡。北魏为勿吉族伯咄部。隋属伯咄靺鞨。唐初为室韦达姤部地,隶于室韦都督府,后属渤海国扶余府。辽属东京道宁江州。金属上京肇州路。元属开原路屯田万户府。明为努儿干都司撤叉河卫。清代,榆树隶于吉林将军。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设伯都讷厅,榆树属伯都讷厅。光绪八年(1882年),伯都讷厅衙门由伯都讷城迁至孤榆树屯(现榆树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伯都讷厅升府,移府衙门于新城(今松原市宁江区),在孤榆树屯设立榆树县,隶于新城府。宣统元年(1909年),榆树县改为榆树直隶厅,隶于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备道。1913年,改为榆树县,隶于吉林省滨江道。此后,一直称为榆树县。1990年12月,撤县立市,为省辖市,长春市代管。
自然概况
榆树市属长白山前台地平原区,全市地势东南部为丘陵,中西部平坦,西北部最低。全市最高处为土桥镇花园山,海拔302米;最低处为八号镇西胜村徐海屯,海拔137.5米。流经榆树市的主要河流有:西南部第二松花江是与德惠市的界江,流经大坡、秀水、刘家、五棵树。东部、东北部的拉林河是与五常市、双城市的界河,流经于家、泗河、青山、延和、大岭、育民、红星、八号。境内主要河流还有卡岔河、二道河、三道河、大荒沟等。榆树市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多受季风影响,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润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
区位交通
榆树坐居东北经济圈中部,处于“哈(哈尔滨)—长(长春)—沈(沈阳)—大(大连)”经济带中轴位置。近连长、吉、哈三市,远接黑、吉、辽三省,南北东西出口宽畅。榆陶铁路、榆舒铁路进入京哈干线进而连通全国;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黑大一级公路、榆陶一级公路、科铁二级公路、榆江二级公路等高等级公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市中心距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仅有110公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铺平了跑道。五棵树松花江码头使水上运输连接吉、哈两市。三大城市是中国北方产业和人口高度密集、工商业发达、市场容量大、购买力强的黄金地域。便捷的交通缩短了榆树与外界的时空距离,满足了大运量、低成本和方便、快捷的要求,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日益密集。优越的城市区位,使榆树的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产业基础
榆树地处世界著名黄金玉米带上,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耕地584.4万亩,盛产玉米、大豆、高粱、水稻等作物,素有“天下第一粮仓”之美誉。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邓力群为榆树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粮仓”称号。粮食总产量近年来始终保持在60亿斤阶段性水平,占全国的1/170、吉林省的1/10。丰富的粮食资源,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原料。榆树工业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不断完善长春五棵树经济开发区、榆树环成工业集中区两个省级开发区的基础设施,使其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共吸引了100多家外埠投资企业落户我市。中粮、正大、中化帝斯曼、大连实德、京粮集团古船米业、榆树钱酒业基地等一批大项目先后投产达效,以玉米化工、生物制药、畜禽加工、白酒酿造、机械制造、新型建材为主导的六大产业初步形成,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综合实力
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3893490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016149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071125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工业增加值实现724276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88936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建筑业增加值实现346849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806216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发展到26.1:27.5:46.4。其中:第一产业下降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上升了1.4个百分点。
连续九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生态文明先进市、绿色宜居城市、文化先进市。